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发表

李鸿忠等省领导就王忠法两篇调研报告作重要批示

日期:2015/11/16 14:34:29     来源:本站    浏览量:1405

【编者按】今年8月和9月,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忠法率队先后赴新疆及日本、韩国,与当地水利部门交流探讨水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河湖生态治理等方面工作,形成《新疆治水护水经验对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日韩水环境治理对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等2篇考察报告,并呈报省领导。近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春明、副省长任振鹤分别对这2篇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报告中提出的“启示”和意见,要求积极学习吸取别国别地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此,王忠法厅长批示:省领导批示是对我们的鼓励与鞭策。我们应以此为动力,争取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现将2篇考察报告全文刊载,供全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参考。    

                  新疆治水护水经验对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王忠法

2015年8月12日至16日,我到新疆博州开展湖北水利对口援建工作,期间考察了新疆境内部分河、湖、池、塘、井等的治理、保护与开发情况。我感到,缺水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新疆在节水护水治水管水方面取得了特殊宝贵经验,值得“既有水优又有水忧”、洪旱频繁的湖北学习借鉴。

一、新疆水资源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喀喇昆仑、昆仑山以及阿尔金山,天山山脉横跨中部。其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总体上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平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一)降水状况

新疆多年年均降水量147毫米,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23%。降水量区域分布不均,北疆高于南疆,西部高于东部,山区高于盆地。其中山区降水总量占全区年降水量的84.3%。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多集中于5—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降水较多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降水最高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而在降水稀少的吐鲁番、且末地区则相差15倍左右。

(二)蒸发状况

新疆日光强烈、日照充沛,平均年蒸发量约2000—2500毫米,北疆为1500—2000毫米,南疆为2000—3400毫米,东部的三塘湖、淖毛湖可达4000毫米以上。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发最为旺盛,4—8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0%以上。新疆盆地和平原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从西向东增加,由北向南略有减少。

(三)水资源状况

新疆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平均年径流总量为882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总量为1056亿立方米(1969年),最小年径流量为716亿立方米(1974年)。河流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占年径流量50%—70%,春季和秋季各占10%—20%,冬季在10%以下。地表水资源一半以上集中于天山,天山南北坡地表水资源量为416亿立方米,占全疆52.4%;南部昆仑山系地表水资源量为233亿立方米,占全疆29.4%,北部阿尔泰山及准噶尔西部山区地表水资源量144亿立方米,占全疆18.2%。新疆地下水总补给量371.32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201.86亿立方米。

二、新疆治水护水典型作法

新疆重视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节约水资源,努力提高用水效率,积极强化水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维护了天山天池、赛里木湖、伊犁河等湖泊、河流、湿地水生态安全。

(一)实施天山天池综合整治

天山天池地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距阜康市区37公里,距乌鲁木齐市97公里。天池景区规划总面积为548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观。

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由天池流出的三工河为山麓阜康县农牧业主要灌溉水源。

2007年以前,因泥石流洪水侵袭,泥沙向天池湖心推进200多米,使天池湖面面积缩小了3%,其中湖水深度由平均100米降至当时的80米。天池南岸草场砂砾化,几乎变成不毛之地。

为修复和保护天池,新疆阜康市实施了天山天池和三工河谷综合整治及生态移民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南岸淤沙治理,同时在天池区域实行禁牧、封山育林及生态移民等多种措施。

近年来,天池湖水平均水位持续稳定上涨,今年更是同比上涨6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位。充足的水源保证,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天池水生态。天池范围内34万亩天然草场,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再度发挥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伊犁河谷国家湿地公园

伊犁河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全长1236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流域面积5.6平方公里。伊犁河在伊宁市区域内流程约36公里,年径流量为165亿立方米。伊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成为新疆大陆性荒漠干旱区中的“湿岛”。每年有大量的候鸟经过伊犁河湿地,在这里停歇、觅食、中转和栖息繁衍,是不可多得的珍稀生态湿地资源,具备了建设湿地公园的良好自然条件。

过去,由于荒漠化以及人为活动对湿地农业垦植等,加剧了伊犁河天然湿地萎缩,部分沼泽地甚至出现旱化干枯现象。近年来,新疆启动实施了伊犁河湿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工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伊宁市把保护湿地、河流、森林、植被作为重要内容,着力打造伊犁河两岸滨河景观带型生态廊道。实行山、水、林等生态系统治理,现保有林地总面积7.4万亩。严管严控向伊犁河排污行为,及时打捞清理河道漂浮物,防止水体污染。成立了由市水务局、林业(园林)局、公安局、安监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的治理联合执法组,切实加大了河道执法工作力度。

(三)保护赛里木湖水生态系统

有着“高山明珠”美誉的赛里木湖,水域面积达45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073米,是新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冷水湖,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塞里木湖还是博尔塔拉——伊犁区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对博尔塔拉——伊犁区域乃至整个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塞里木湖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均较低,各类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整。流域草地面积为729.92平方公里,占流域陆地总面积的77.12%,是新疆主要的草场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草场的实际载畜量不断上升,加之区内草场和旅游场所使用权属的地方分割,缺乏对整个区域有效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逐渐兴起的旅游活动及草场畜禽养殖难以达到科学、规范和统一的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呈现逐年退化态势,局部区域较为严重。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赛里木流域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将进一步加大,高强度旅游建设及浩劫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局部生态退化的现状将极大增加赛里木湖生态退化、水质降低的风险。为此,新疆一直致力于开展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为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开展提供依据。2014年,《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批复实施,总投资7.2亿元,包括对赛里木湖生态安全进行调查与评估、生态修复与保护、污染源治理等相关51项措施。目前已实施10项工程,修复草原16.45万亩、环湖设置围栏80公里、人畜饮水设施50处、建设管网50公里、管护站15个。项目全面完成后,将推动建立统一有效的流域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协调区域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对赛里木湖流域内现有良好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四)持续发挥“坎儿井”功能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坎儿井由人工开挖的竖井、具有一定纵坡的暗渠、地面输水的明渠和储水用的涝坝等4个部分组成。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目前新疆的坎儿井暗渠总长超过5000多公里,被喻为“地下长城”,对保障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吐哈盆地(吐鲁番—哈密)404条有水坎儿井中,有388条坎儿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控制灌溉面积8820平方公里,有16条用于人畜饮水,约有5万人、10万头牲畜受益。

新疆高度重视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统筹规划和配置区域水资源,制定合理可行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协调处理好地表引水工程、机井工程与坎儿井之间相互调配关系。本着“有所保留、有所不留”的原则,重点保护地下水补给来源有保障、流量相对稳定且有适当规模,或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等代表意义的坎儿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地下水资源片区为基础,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从水源保护、竖井加固、暗渠防塌防渗以及下游的蓄水工程处理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保证坎儿井出水量。

为使古老的坎儿井永葆生机和活力、持续发挥功能,当地党委、政府正强力开展八项工作: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合理的用水结构。目前吐哈盆地各行业用水中,农业用水占总水量高达95.6%,第二、第三产业用水仅占4.4%,用水比例严重失调。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大力开展节水,提高用水效益。大力建设节水型城市,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和计量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加强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积极推广先进用水工艺,使工业和第三产业用水定额逐步降低,控制工业与城市用水年增长率,调整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结构。三是新建山区调节水库,增加对径流的调节能力。通过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增加流域内水库的调蓄能力,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四是压缩机井规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通过宏观压缩调控机井规模,从而有效恢复地下水位,保护灌区坎儿井。五是处理好坎儿井与污水回用的关系。积极推广再生水的利用,结合城镇供水,积极建设和完善城镇排污系统,改造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等级,增加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六是健全坎儿井保护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纳入法制轨道。七是设立坎儿井专管机构、配套建设坎儿井管理和监测自动化系统,实施动态监测。

(五)依靠科技促进高效节水

新疆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耗费量大。为此,新疆很早就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渠道防渗节水,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博州现有农业干、支、斗三级渠道3857.6公里,已采取防渗措施3653.5公里,防渗率达94.7%;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2.03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7.7%;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五”末的0.46提高到当前的0.56,毛灌溉定额由550立方米降至490立方米,减少渗漏损失80-90%,并加快了渠道输水速度,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已经形成。

三、几点启示

湖北三面环山,地势呈西、北、东三面高起,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各区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境内降雨集水状况差别很大,水旱灾害并存。特别是鄂北地区,处于桐柏山、伏牛山、大洪山和荆山山脉包围之中,丘陵岗地广布,过境客水少,年降雨径流小,蒸发量大,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是有名的“旱包子”地区。近年来,干旱重灾区有从传统鄂北岗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蔓延态势,“千湖之省”亦喊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趋尖锐,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压力倍增。应当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参考借鉴新疆治水护水经验,努力推进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新疆社会各界对缺水、保水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工作机制,在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努力杜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破坏性开发行为,也把天山天池、塞里木湖、伊犁河谷等成功打造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取共赢的典范。湖北应以此为鉴,重视和落实节水工作,加快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牢固树立节水即治污的理念,积极营造亲水、惜水、节水、护水、美水的良好氛围。要硬化“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刚性约束作用,坚持人口规模、发展布局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相均衡,真正做到“千关万关不放‘水关’”。

(二)统筹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为指导,精心编制全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解决好水灾害、水短缺、水生态、水污染问题。坚持“大”“小”结合,全力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力争早建成、早受益,造福一方群众,同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五小工程”投入力度,开展以堰塘整修、沟渠疏浚为重点的基础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蓄水保水输水能力,努力做到灌排自如、水旱无忧。

(三)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

虽然湖北境内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干流水质达标,但沿江城市近岸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带,汉江及其支流多次发生“水华”,部分中小河流、水库及供水水源地水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版图面积的33%,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形势严峻。为此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准确把握“空间均衡”重大原则和“系统治理”思想方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努力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家园”。要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文明工程、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严格河湖空间用途管制,运用湖泊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湖泊保护动态监测,确保现有755个湖泊水质不污染、数量不减少、面积不萎缩。要借鉴伊犁河谷国家湿地和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建设经验,通过封山禁牧、禁伐,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

(四)加大节水科技应用推广力度

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小畦灌溉、秋覆膜、蓄水保墒等农田节水技术,设立滴灌、喷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发挥节水示范引导作用。加强抗旱应急队伍建设。深化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着力落实抗旱群防群控措施。加强企业用水计划管理。推动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日韩水环境治理对湖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王忠法

  

2015年9月8日至15日,我率团赴日本、韩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通过与日韩有关水利部门和研究机构交流探讨,尤其是对相关工程项目的实地考察,大家普遍认为,日韩两国在水环境保护与河湖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成功实践,对提升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都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出访的基本情况

在日本,考察团先后实地考察了茨城县霞浦湖水生态保护工程、霞浦湖环境科学中心、埼玉县首都圈外郭排水工程和琵琶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与相关科研技术人员、工程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还实地考察了日本桂川河道治理工程和淀川河川事务所,并交流了在洪水防治与河道综合治理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期间,我与日中经济协会常务理事生田章一先生共同主持了“日本·湖北水问题交流会”,双方就日本水问题处理技术和湖北水问题对策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水问题技术研究、水处理产品研发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研究所、株式会社WaterAgency研究开发部、住友商事株式会社、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藤田环境工程中心、株式会社瑞穗银行、株式会社可乐丽水事业部等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交流。

在韩国,出访团考察参观了首尔清溪川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体验了城市河道治理理念的变化及对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意义,还造访了韩国水资源公社首都圈地区本部,相互交流了水资源管理模式、供水工程建设与运营,以及与此相关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全流程、全方面的经验及做法。

二、主要考察点简况

(一)日本琵琶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琵琶湖位于日本京畿地区滋贺县中部,邻近日本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面积约67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1米,系日本第一大淡水湖,是京阪地区1400万居民的饮用水源,也是全球湖泊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基地。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周边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水质急剧下降。为此,日本政府和滋贺县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条例,对琵琶湖周边地区的污水废水排放、河湖堤防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滋贺县制定了数倍严格于国家统一标准的地方性环境质量标准,其氧、氮、磷等影响富营养化的指标限值分别为1、0.2和0.01毫克/立方米。1972年,滋贺县又制定了琵琶湖环保、治理和开发利用中期规划。从1986年开始实施水质保护计划,5年评估一次,并据此拟定下一个五年计划,目前已实施6期,湖泊主要水体三大指标分别达到了2.6、0.25和0.01毫克/立方米。

琵琶湖的水环境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滋贺县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8.4%,在日本47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二。二是城镇工业污染治理。日本于1972年出台《水质污染防止法》,滋贺县同时制定了严于国家限制的企业废水标准,并要求所有企业均达标排放,没有达标的一律纳入城市污水管网集中处置。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湖区及周边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主要种植污染较少的粮食蔬果和进行天然水产养殖。同时,滋贺县409个村落全部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灌溉排水也实现了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和灌溉用水直接入田入湖问题。四是河流净化工程。采取了疏浚入湖河道和湖泊底泥以及用沙覆盖底泥等措施。五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在琵琶湖保护过程中,当地民众常年组织参与义务植树造林、拾捡垃圾、清除湖体污垢、割刈水草芦苇、监督企业排污等活动,并积极宣传《富营养化防止条例》,自觉抵制使用合成含磷洗涤剂。

(二)日本霞浦湖水生态保护工程

霞浦湖位于日本茨城县,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是由数个湖泊构成的水域总称,总水面面积220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2157平方公里,承担着流域内100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水产品供给等重要功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霞浦湖爆发大规模蓝藻,水质逐渐恶化。为此,茨城县于1981年颁布《霞浦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1982年设立霞浦湖净化对策促进本部,日本政府也于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霞浦湖从1986年开始实施第1期水质保护计划,目前已实施了6期。其水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是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处理。包括先进的现场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微生物去氮法和生物化学脱氮法)、脱磷和资源恢复系统(用铁离子电离脱磷和使用磷吸收载体)、有益微生物浓度提高系统(将高浓度的有益水质改善的细菌等微生物固定在反应舱内)、 河渠混合净化系统(采用缺氧/有氧循环陶器填充过程与磷的减少/吸收过程相结合的磷恢复净化系统;采取消减污染物、植树等措施的净化系统)、使用土沟的非循环净化系统(采取3层厌氧滤床和土壤自然净化的技术)。

二是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水体和水质进行净化。包括利用水培和生物园的净化系统(水培可食用植物的生物园式净化系统,如种植水田芹和空心菜等;利用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的净化方法;在植物根部大量繁殖淡水蛤类净化水质)、超声除藻系统(通过超声波辐射杀死藻类,并利用超级分解菌分解处理)、高效超导絮凝过滤系统(通过磁力分离去除液体中的磁性颗粒)、利用有益微生物去除丝状蓝绿藻系统、淤泥资源开发系统(以湖底淤泥作为原料来净化污染的湖泊和河流的方法)等。

三是开发利用现代化的水体水质管理监测系统。采用近红外光消光(NIR法)的湖泊水质分析方法,对水进行多参数快速分析,包括氮、磷和化学需氧量,为及时有效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日本首都圈外郭排水工程

首都圈外郭排水工程是日本东京地区的大型排水系统,于1992年至2007年建成,总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130亿元人民币),由江户川河川事务所负责管理。

工程位于日本琦玉县境内的国道16号地下50米处,由一条全长6.4公里、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连接东京市内长达1.57万公里的城市下水道,并通过5个竖井连通附近的江户川、仓松川、中川、古利川等河流,工程总储水量67万立方米。暴雨时,城市下水道系统将雨水排入中小河流,中小河流水位上涨溢出进入排水系统的巨大立坑牙口管道。前4个竖井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调压水槽,然后由4台大型水泵将洪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户川,最终汇入东京湾。蓄水池除了储备重油燃料外,还配置了自主发电机,即使外界停电,四台发动机也可以满负荷运转三天。

整个工程全程使用计算机遥控,并在中央控制室全程监控。其排涝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的巨大台风和强降雨。在满效率排水状态下,这条混凝土浇筑的地下激流可至水深60米。

(四)韩国清溪川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清溪川流经首尔市中心,全长10.84公里,流域面积59.83平方公里,汇入中浪川后流往汉江。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及都市发展,清溪川部分被覆盖成“暗河”,水质逐渐变得恶劣,并经常引发洪灾。70年代又在清溪川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在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的推动下,耗资9000亿韩元开始综合整治,目前已成为首尔市的著名休憩旅游景观带。

工程设计十分注重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完美和谐,重点项目包括:一是拆除高架桥工程,恢复河道原貌。二是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抽取、收集、处理汉江水、地下水和污水、雨水补充水量,复原河道水体。三是加强河道景观建设,上游河段位于市中心,两岸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成了亲水平台;中部河段穿过韩国著名的东大门市场,是购物、休闲的地方,南岸以块石和植草护坡方式为主,北岸修建带有喷泉的连续亲水平台;下游河段为居民区和商业混合区,设有亲水平台和过河通道,两岸多采用自然生态植被,使市民和游客可以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做到了五个“结合”:将解决城市高架桥安全问题与重建河流人文景观相结合;将满足城市河道基本功能与建设新型城市自然河道相结合;将解决城市环境污染与造就生态环境友好型河流相结合;将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与水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提高城市整体品味结合。

三、几点感悟与启示

1.整治水环境必须坚持法治先行、规划引导

日本十分注重法规建设,坚持通过立法来规范治水行为和确立污染控制措施。国家政府颁布有《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地方政府对一些重要湖泊的保护还制定专门法规,如茨城县的《霞浦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其排污标准甚至比国家要求更加严苛。同时,日本也非常注重规划指导。如对琵琶湖、霞浦湖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都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定期评估、适时修正、始终贯彻,才有了如今的成效。

当前,我省正处在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水的关键时刻,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水资源、水环境的科学利用和依法管理,日本政府及其地方政府立法、执法的经验做法和坚持规划引导、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成功实践,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保护水生态必须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

在水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等方面,日韩两国重视自然条件的改善,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处处彰显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水体修复上,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尽可能地采用生物技术,即使是工程措施,也将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氛围、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既发挥其基本功能,又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形成了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江河湖库的水生态修复和中小河流治理,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新方略,实现省委、省政府给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对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所提出的建绿色生命、生态环保工程的要求,任重道远,需要良谋。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日本的水利工程大都实行管养分离,信息化程度高。他们在工程管理中心对辖区内河流、湖泊的水质、水生物等情况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对建筑物、机电设备的工况和供排水量、水位流量等实施全程监控,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工程正常运行,而且减少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工程综合效益。

湖北的江、河、湖、库、站等水利资源和水利设施众多,但运行管理还比较粗放,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学习借鉴日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4.湖北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多方联动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整体联动。日韩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日韩的每个水利工程几乎都有水知识普及教育措施,声、光、电、模型、图片等手段多样,博物馆、展览馆、演示屏、宣传栏等设施齐全,免费向民众开放,坚持从娃娃抓起,全社会都知晓治水的艰辛和保护水生态的必要,爱水、护水、节水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日本“琵琶湖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全民参与的最好例证。

湖北是水利大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形成全民参与、多方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态势,需要学习和借鉴日韩的经验与做法,在水情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上更下功夫,在联动机制的健全与效能上多动脑筋。